当前版面所有热区顶点:
  • 左上: 76,550 右上: 1380,550 右下: 1380,1076 左下:76,1076
  • 左上: 868,103 右上: 1644,103 右下: 1644,457 左下:868,457
  • 左上: 76,1174 右上: 323,1174 右下: 323,2408 左下:76,2408
  • 左上: 355,1154 右上: 1380,1154 右下: 1380,1717 左下:355,1717
  • 左上: 340,1742 右上: 1379,1742 右下: 1379,2483 左下:340,2483
  • 左上: 1396,539 右上: 1636,539 右下: 1636,1151 左下:1396,1151
  • 左上: 1396,1267 右上: 1644,1267 右下: 1644,1845 左下:1396,1845
  • 左上: 1396,1886 右上: 1644,1886 右下: 1644,2483 左下:1396,2483
  • 当前期 发行日期:2023年11月17日, 期刊号:第12158期

    山海心连 携手相依

    ——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中外记者见面会侧记

    下一篇 | 返回目录
    • 放大
    • 缩小

    □本报记者 杨世嘉

      今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11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讲述他们在投身援外医疗事业中的医者仁心与大爱情怀。

    前赴后继,不懈传承

      “您的父亲是一个怎么样的人?他对您加入援非医疗队有什么影响?”在现场记者的提问中,第10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员、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医师梅学谦讲述了他与父亲的援非情结。

      梅学谦是家里的第3代从医者,父亲梅庚年是首批援埃塞俄比亚中国医疗队队长。从小家境贫困的梅庚年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先后成为八路军、解放军的军医。不幸的是,梅庚年于1975年8月11日在埃塞俄比亚殉职并安葬于该国。“每逢清明节,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及各届医疗队都去给我父亲扫墓,当地的一户人家从那个时候到现在一直在无偿为我父亲扫墓。”梅学谦说。

      对梅学谦而言,父亲的以身殉职使他产生了一个坚定的念头:到埃塞俄比亚开展援外医疗工作,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我也想到埃塞俄比亚亲自为我父亲扫墓,以尽我的孝心。”梅学谦说。

      怀揣着这份浓浓的援外情,梅学谦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埃塞俄比亚的土地,并最终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

      作为出席记者见面会的唯一的80后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第2、3、4批援多米尼克中国医疗队队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吴德熙对梅庚年等援外医疗前辈的光荣事迹别有一番感悟。

      “不管是老一辈的医疗队员还是我们年轻人,我们的职业都是医生,都有着治病救人的初心。我们援外也是在履行医生救死扶伤的使命,展现中国的大国担当,尽己所能地为人类健康福祉作出贡献。”在吴德熙看来,一代代中国援外医疗队员前赴后继、不懈传承的本质在于一脉相承的中国医疗队精神。

      “不同的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我们的前辈们所经历的艰苦条件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他们需要更大的勇气、克服更多的困难去完成他们的使命。我们很幸运,现在中国有先进的医疗技术,为医疗队员提供了更好的保障,让我们援外更有底气。”吴德熙感慨。

    白衣越洋,守望相助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数万人被感染。在全世界都“谈埃色变”时,第24批援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长暨国家埃博拉防控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常委、副院长王振常带领团队踏上了援非抗埃“战场”。

      “我们没有一个退缩的,都是准点到达几内亚开展工作。”王振常回忆,医疗队抵达后随即开展调研与疫情分析工作,对埃博拉防控援助点进行点对点帮扶。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历时2个月,医疗队累计培训、带教当地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及政府行政人员1679人,为几内亚防控埃博拉疫情、建立公共卫生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第4、7、8批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队员,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刘春回忆,初抵受援国时,当地民众对中医针灸的认知甚少,“面对针灸、拔罐等治疗方法时,他们都是心存疑虑和恐惧的。但当体验到针灸的疗效后,恐惧和疑惑就转为了信任”。

      一次,一位长期受失眠困扰、生活质量受到极大影响的当地患者,找到刘春寻求治疗。“经过中医辨证,对他实施针灸和穴位按压治疗,一周以后患者的失眠症状就有了明显的改善,连续治疗1个月以后,患者的失眠症状基本消失。”刘春说。

      久而久之,援科威特中国医疗队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少患者成为了医疗队队员的好朋友和“中医粉”。在科威特累计开展援外医疗工作3年多来,刘春累计诊治患者6000余人次。

      谈及远涉重洋的援外经历,一位16岁的马里男孩令第14批援中非中国医疗队队员、第25批援马里中国医疗队队员,浙江省湖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朱惠芳难以忘怀。朱惠芳回忆,这位男孩在上学途中遭遇车祸,导致颈椎损伤,由于活动受限、大小便失禁,男孩的尾骶部也产生了压力性损伤。

      “我去看他的时候,他的眼睛哭得肿肿的,情绪也很悲伤,头转到一边,一声都不吭。”朱惠芳说,由于创面又大又深,还伴有严重感染,她便每天在病床前为男孩换药,鼓励他树立康复的信心。通过2个半月的精心照料,男孩的伤情逐渐好了起来,压力性损伤创面奇迹般地愈合了。

      “当腼腆的非洲孩子们从陌生、害怕到熟悉,甚至依偎在我的怀中喊我‘妈妈、妈妈’的时候,我心里既感到欣慰,又油然而生一种责任感。”朱惠芳说,“我想保护他们,但我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总想多帮助他们一点。”

    殷殷寄语,托举希望

      “什么样的医务人员适合援外?对于有援外志向的年轻医务人员,你们有怎样的寄语?”面对现场记者的提问,各位中国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纷纷打开了话匣子。

      在王振常看来,家国情怀与担当精神对年轻的医务人员而言必不可少。“同时要有技术,能够在那边独立处理各种医疗工作,还要有教学能力,能够带教当地的年轻医生。”王振常表示。

      对身处异国他乡的援外医疗队队员而言,五星红旗是祖国的象征。“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中国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我们自己,也代表中国医疗队,更代表我们的祖国。”朱惠芳说。

      “我认为援外医疗队队员必须具备下列几种素养:第一,坚强的体魄。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环境,要学会适应当地的气候、人文、环境等。第二,要熟练掌握受援国官方语言,和当地医生和患者进行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第三,必须精通本专业的医疗技术,能够独立解决医疗工作中的疑难杂症问题。第四,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忠诚,我们要忠诚于党和国家,忠诚于援外医疗队的职责。”梅学谦表示。

      吴德熙则表示,援外医生要具备团队协作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以快速融入当地工作和生活,高效完成各项医疗任务。“援外医疗工作虽然艰苦,但是意义与影响深远,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可以传承接力,加入到中国援外医疗的大家庭中。”吴德熙说。

      “年轻的医生们,我希望你们走出国门,到广袤的非洲大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心智,贡献自己的力量!”梅学谦的寄语温暖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