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所有热区顶点:
  • 左上: 76,1598 右上: 587,1598 右下: 587,2164 左下:76,2164
  • 左上: 868,87 右上: 1644,87 右下: 1644,457 左下:868,457
  • 左上: 76,550 右上: 1380,550 右下: 1380,1001 左下:76,1001
  • 左上: 76,1079 右上: 1380,1079 右下: 1380,1489 左下:76,1489
  • 左上: 68,2268 右上: 587,2268 右下: 587,2483 左下:68,2483
  • 左上: 1411,516 右上: 1629,516 右下: 1629,764 左下:1411,764
  • 左上: 1396,871 右上: 1644,871 右下: 1644,1301 左下:1396,1301
  • 左上: 619,1529 右上: 1606,1529 右下: 1606,2035 左下:619,2035
  • 左上: 603,2138 右上: 1644,2138 右下: 1644,2483 左下:603,2483
  • 左上: 1396,1338 右上: 1644,1338 右下: 1644,1714 左下:1396,1714
  • 当前期 发行日期:2021年6月1日, 期刊号:第11559期

    张金哲:希望儿无痛母不悲

    下一篇 | 返回目录
    • 放大
    • 缩小

    本报记者 崔芳



      每到“六一”国际儿童节,人们总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寄予无限期望。为了让这一期望变成现实,一位年逾百岁的老人仍坚守在临床一线。他就是我国小儿外科事业的重要开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金哲教授。张金哲的愿望很朴素:“希望儿无痛、母不悲。”

    走一条中国特色小儿外科道路

      出生于1920年的张金哲,18岁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系,毕业后从医。1946年当住院医生值夜班时,他曾接诊过一名刚一岁的白喉患儿。他清楚地记得,孩子面色紫黑,已经无法呼吸,必须立刻行气管切开术。但当时没有儿童专属的医疗器械,更没人给这么小的孩子做手术。

      眼睁睁地看着怀里的小身体慢慢变凉,张金哲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小儿外科手术,必须有人去做!

      1948年前后,产科病房流行新生儿皮下坏疽,传染性极强,死亡率几近100%。目睹病房里婴儿一个接一个离去,总住院医师张金哲急得不得了。早期切开患处放出脓血,孩子或许还有救?他将这一大胆建议提出,但未得到支持。

      不久,他的次女出生后也感染了该病。张金哲果断拿起手术刀。“我就那么一划,好了!”从此,应用他的手术方式,新生儿皮下坏疽死亡率迅速降至5%。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张金哲参加医疗队奔赴前线。回来后,张金哲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誓把生命交给党和人民。

      1955年,张金哲调入新建的北京儿童医院,主持建立小儿外科团队。创业之艰,难以尽数。张金哲在家里搭起“小作坊”,白天上班,晚上动手搞发明。自制指套刀、土制心电监护仪、巨结肠手术所需的环钳……一个个被研发出来。他创建了多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儿外科道路。享誉国际的“张氏钳”“张氏膜”“张氏瓣”背后,是他为减轻患儿痛苦的努力和求索。

    好的儿科医生,必是爱孩子的医生

      张金哲年轻时就得了个外号“无任所外科医生”,意思是说,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随叫随到。其他医生习惯于遇到困难时找他,他自己几乎每个休息日和节假日都到病房巡诊。现在,休息日和节假日病房巡诊已成为北京儿童医院外科不成文的规矩。

      对于门诊,他更是无比重视。即使他担任副院长、社会职务最多的时期,他也要求自己不能耽搁出门诊。“好的儿科医生,必然是爱孩子的医生。”张金哲看门诊颇有讲究:患儿进来一定要起身相迎;手诊前必先洗手并搓热后再接触患儿皮肤;查体前把听诊器焐热;看完病要起身送患者离开;面对哭闹的孩子,甚至有变魔术的“绝活”……

      而“张氏接诊学”最重要的一条,是与患者的平等相处。“看病首先是跟病人交朋友。但你如果连名字都不告诉人家,那有什么诚意。”考虑到白大褂上的姓名牌字太小,张金哲专门用醒目的字体在衣服左前胸描出“外科张金哲”。

      在张金哲看来,医生最大的医德,就是尽心尽力把病人的病治好,这个“好”,既包括疗效,也包括预后和费用等,用最简单的方法治好患者的病。他曾在小儿外科设过一个“小基金”,基金来自他和其他医生的稿费和科研奖金,用于救助家境贫困的患儿。

    为人师表,一生努力两袖清风

      张金哲把钱看得很轻。行医一生,他没收过一次红包。他常被学生们请去帮助开展工作,学生提出按劳取酬,他拒绝得坚决:“我支持的是儿童外科事业,要讲钱,谁也请不动我。”他在自传体的《院士自述》这样总结自己的行事之道:一生努力,两袖清风,三餐饱暖,四邻宽容。

      作为一名老师,张金哲在三尺讲台上站到96岁。讲最后一课的前一天,和他相伴70多年的爱人去世了。但第二天,他依然准点到达教室。

      2019年99周岁生日会上,张金哲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指尖小魔术。掌声中,他得意地说:“我这手啊,灵活,还能做手术!”直到那时,张金哲依然坚持每周出诊两次。按照他的说法,如果不工作,长寿有什么意义?“从入党的那一天,我就下定决心,要永远跟人民在一起。”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医院不再安排他出门诊。心有不甘,张金哲决定把查房坚持下去。于是,这家著名的儿童医院保持着一道最美的风景:满头银发的百岁老人走在查房队伍的最前面,旁边的学生下意识想伸手搀扶,张金哲摆摆手,“不用搀,我能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JZ5URSCH】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