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所有热区顶点:
  • 左上: 68,1798 右上: 587,1798 右下: 587,2483 左下:68,2483
  • 左上: 868,122 右上: 1643,122 右下: 1643,457 左下:868,457
  • 左上: 76,533 右上: 1380,533 右下: 1380,1039 左下:76,1039
  • 左上: 96,1104 右上: 1350,1104 右下: 1350,1733 左下:96,1733
  • 左上: 619,1809 右上: 1357,1809 右下: 1357,2445 左下:619,2445
  • 左上: 1389,541 右上: 1636,541 右下: 1636,1076 左下:1389,1076
  • 左上: 1396,1198 右上: 1644,1198 右下: 1644,1676 左下:1396,1676
  • 左上: 1396,1798 右上: 1643,1798 右下: 1643,2258 左下:1396,2258
  • 当前期 发行日期:2022年7月15日, 期刊号:第11832期

    抗疫进行时

    把“急诊科”搬进管控区

    下一篇 | 返回目录
    • 放大
    • 缩小

    本报记者 高艳坤

      近日,因在风险排查中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为及时斩断传播链条,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翠城花园被划为中风险区,落实“足不出户,错峰取物”管控措施。

      7月13日,记者在实地探访中发现,为全力保障4700多户1万余名居民日常就医,海珠区政府多方协调,把“急诊科”搬进了管控区。

    三级医疗队,齐聚管控区

      翠城花园,就如它的名字一样,小区内细水蜿蜒、绿荫如碧。在这静谧优美的景致里,却不见居民信步闲庭,只有身着防护服或隔离衣的保障人员不停忙碌。

      小区内有20层或30层的高楼26栋,小区里的翠城生活理事会已化身为医疗救援站,几张桌子拼在一起,组成临时办公区,内设医疗、信息咨询、转运保障等小组,24小时有人值守。记者采访时,桌上的8台电话不时响起,工作人员耐心登记、派单、答疑……

      救援队伍由来自3家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组成。居民身边的好朋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从未缺席;考虑到孕产妇和儿童的医疗需求,二级医院——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党支部副书记、副院长李玉红带多位医务人员在此驻守;为及时有效应对突发疾病,翠城花园疫情防控指挥部不仅安排了3辆救护车,又从三甲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请来内科、外科、儿科等科室的5位医生和两位护士,由该院胃肠外科孙磊主治医师带队进驻。

      海珠区委常委、副区长陈伟锋说:“应对突发疾病一定要快,我们这么做,就是要把关口前移,把‘急诊科’设在这里。”

      实践证明,临时“急诊科”的设立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果没有他们的驻守,7月10日突发惊厥抽搐的孩子无法获得紧急救助,7月11日突发过敏性休克的阿姨可能面临生命危险,7月13日晚头晕呕吐、心率持续下降的心梗患者很可能错过黄金救治时间。

      令人欣慰的是,因为临时“急诊科”的设立,这些患者都得到了及时救治。自7月9日以来,这支精心构建的队伍已经免费为528名居民提供了医疗服务,其中转诊到定点医院40人,其余患者全部在管控区内得到治疗。

    既有“膏方”,又有“心药”

      救援站内的两个简易置物架上放满了医疗物资:左边的医用棉球、消毒液、换药包等都是外伤所需;右边是各类常用中西医内服药、吸入气雾剂和皮肤病常用软膏;下方置有一台心电监护仪,以备危重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一旁还准备了便携式抢救箱,若有需要,拿起来就能出发。

      采访中,转运保障组成员冯湛玲一边接听来电,一边完善医疗保障工作台账。电脑桌面上,儿童、孕产妇、血透患者、肿瘤患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每日的医疗需求、处理结果、回访情况都有清晰记录。海珠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陆世泽告诉记者,小区落实足不出户管控措施后,11个现场服务保障小组立即与所有居民建立联系,摸清了重点人群医疗需求的底数,实行分类保障。记者到达时,当天的第二批透析患者已经在工作人员陪同下前往定点医院。

      处于风险管控的特殊场景之中,除了具体的医疗需求之外,居民对秩序感、安全感等心理需求也比平时更突出。回应居民需求,既要备足“膏方”,还不能少了“心药”。

      前两天,一位阿姨受了皮外伤。做完伤口处理后,医生判断没有大碍,嘱咐阿姨安心休养。但是,阿姨的焦虑明显超出了她的伤情,她强烈要求去自己信任的一位医生那里接受中医理疗。尽管李玉红耐心地向她分析了伤情,解释了外出可能产生的传播风险,但是这对深处焦虑中的阿姨并不奏效。最终,医疗组辗转联系到那位中医,请他对阿姨进行了远程诊疗。虽然没有真正实现阿姨要求的中医理疗,但是和那位医生直接沟通后,阿姨很快便冷静下来。

      为了及时回应更多居民的心理需求,保障工作组还通过微信小程序开展了线上自主填报,又通过居民来电记录了需要重点关注的居民及其心理状况。其中,他们与一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建立了一对一的咨询关系,持续开展心理疏导。“疫情下的心理需求不能忽视,有时不需要很多技巧,及时的关怀就能把一个人从黑暗中解救出来。”现场的家庭医生说。

    只设法解决,不考虑拒绝

      现场不时有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电话回访。李玉红说,身心疲惫的时候总是有的,但是居民的一句“谢谢”,就足够让大家鼓足干劲了。

      陈伟锋向记者展示了一封刚刚收到的感谢信,这是6栋的蔡先生写给“门口值守的黎姑娘”的。信上说,他是一名因心悸、心律不齐长期吃中药的老病号。突然被管控,又没有备用药,手足无措时,试着求助黎姑娘。没有走程序,没有请示汇报,黎姑娘二话不说,拿起药方子就出发了。见到接诊医生后,黎姑娘出于对蔡先生的健康负责,没有立即照方抓药,她和医生一起打通蔡先生的电话,详细了解病情后,才最终把药带回来。

      信中说:“感谢一位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好青年,祝福她身体健康,前程锦绣!”黎姑娘是海珠区检察院的一位职工。和她一样,现场服务的很多志愿者都是从各机关部门临时下沉到社区参与保障的。陈伟锋说:“在群众面前,没有‘张局长’或‘李书记’,都是服务员。对于急难需求,只能设法解决,决不拒绝。”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5D3ROG99】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