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所有热区顶点:
  • 左上: 76,171 右上: 1644,171 右下: 1644,2483 左下:76,2483
  • 当前期 发行日期:2022年11月21日, 期刊号:第11917期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八十五载精进 当好人民“医”靠

    返回目录
    • 放大
    • 缩小

    特约记者 董小杰 陈静 通讯员 陈雯 罗超

      闽海之滨,鼓浪逐风。作为经济特区,福建省厦门市以经济之活、城市之美,吸引八方来客到此安居乐业。

      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期待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作为闽西南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简称厦大附一)自1937年建院以来,不懈探索、勇攀医学高峰,为厦门及周边地区群众健康护航。

      85载芳华,在战火中蹒跚起步的厦大附一如今已成长为区域医疗龙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筑牢国门健康防线之际,该院坚持创新驱动,从医、教、研、管多个维度发力,多次摘得福建省乃至全国桂冠,在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简称“国考”)中排名跃升至全国第56名。同时,该院连续5年跻身全国顶级医院百强榜,且排名屡创新高,目前已升至第85名。

      医院高位突破、持续精进的动力何在?“我们践行‘仁心仁术,至诚至善’院训,不忘医者初心,牢记健康使命,护佑百姓的健康与安全。”院长王占祥如是说。


    ▲医院连续5年跻身全国顶级医院百强榜


    ▲医生救治主动脉夹层患者


    ▲医院加入5G移动卒中救治单元


    ▲医生为心力衰竭患者植入人工心脏

    精准防控 筑牢健康防线

      建院至今,作为厦门市医疗龙头,每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厦大附一总是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起坚强防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作为机场入境旅客量位居全国第三名的口岸城市,厦门市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紧要关头,厦大附一被指定为厦门市唯一一家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救治医院,承担厦门市确诊和疑似病例集中收治、危重症患者救治、疑似病例排查等任务。

      这意味着,厦大附一面对的是至今仍未结束的长期抗疫:不仅肩负疫情暴发时核酸检测、确诊患者救治等重任,还要确保日常诊疗的顺利开展,以及入境人员医学观察和医疗救治等。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医院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

      “面对疫情,我院内部管理、医疗技术经受住了考验,大家以最快速度坚守在抗疫一线,实施科学、精准、高效的防控措施。这是我们能够有效防控疫情的关键。”王占祥说。

      截至11月16日,医院先后收治3297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年龄最大者90多岁,最小者刚出生97天。这些确诊患者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经过科学救治,厦大附一不负重托,交出漂亮答卷,实现了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阶段性“双清零”、医务人员“零感染”、危重症患者100%治愈、无死亡病例的目标,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52岁的王先生(化名)对此深有感触。今年9月,在隔离观察期间,他突发剧烈胸痛,被迅速闭环转运至厦大附一杏林院区救治。医生初步诊断其为急性主动脉夹层。

      王先生来自疫情高风险地区,当时处于隔离状态,无法完全排除新型冠状病毒传播风险。因此,医护团队必须在三级防护状态下,挑战心脏外科复杂高危手术,术后所有医护团队成员均需隔离观察。这对人员配置本就紧张的医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然而为了救治患者,厦大附一人没有丝毫犹豫。医院迅速派出精锐力量,组建由心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护理部等科室人员组成的多学科团队。30余名医护人员轮流施救,厚重的防护服、正压式头套、三层手套……在重重防护下,队员精准解剖、飞针走线,为王先生行“升主动脉替换﹢全弓替换﹢象鼻支架植入”术,之后吻合、重建、止血,手术操作一气呵成,用时约6个小时,顺利为王先生“拆弹”,使其转危为安。

      从疫情监测、预检分诊、应急处置、医疗救治,到建章立制、人员培训、物资储备……为有效防控疫情,厦大附一全面部署,突出“快、准、严、实、细”,推动高效抗疫。在筑牢院内防疫网的同时,医院强化使命担当,派骨干力量支援武汉、上海、海南等地区疫情防控工作,参与医疗救治、核酸检测等任务。

      疫情下,很多厦大附一人告别家人,闻令而动,连续奋战,诠释了医者的责任与担当。2021年9月,仍在封闭管理中的厦大附一救治了1769名患者,迎接了14个新生命的到来,保障全院5000多人食宿无忧。一些医务人员在诊疗之余化身“快递员”,将物资转送到患者手中。

      如何减少交叉感染,保障医疗安全?厦大附一以“互联网﹢”巧解疑难。早在2020年年初,厦大附一就借助信息化手段,开通线上发热门诊,为群众答疑解惑,缓解群众紧张情绪。“大年初一,我们开通线上发热门诊,动员五六百名医务人员在线答疑。短短四五个小时,发热门诊点击量就突破了10万人次。”王占祥介绍,该院被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督导检查组誉为“守着国门”。

      创新脚步继续向前,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核酸检测工作量大、检测人员不足,怎么办?厦大附一强化医工结合,创新研发了临床检验标本前处理智能系统(协作机器人)。目前,两台协作机器人已在该院投入使用,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大大提高核酸检测效率、安全性和准确性。

    精勤不倦 学科逆势攀高

      近3年来,新冠肺炎疫情并未放缓厦大附一发展的脚步。医院坚持创新驱动,弯道超车,推动医疗、教学、科研、管理连攀高峰。在“国考”中,厦大附一获评综合医院A﹢等级,稳居全国百强,且排名逐年上升,从第90名、第57名,到如今的第56名,始终保持闽西南地区排名首位。自2018年起,厦大附一连续5年跻身中国顶级医院全国百强榜,2022年位列第85名,比首次上榜前进了9个位次。

      “我们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在筑牢安全防线的同时,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医疗创新、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工作再上新台阶。”王占祥如此擘画医院的发展蓝图。

      学科建设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厦大附一把学科建设作为医院基本战略任务,以“创双高”(高水平医院、高水平临床医学中心)和建设区域医疗中心为抓手,对标国内外一流医院,在医疗技术、资源配置、学术影响力等方面,不断缩小差距,厘清薄弱点,补齐学科短板,集中打造一批“高峰”学科群。

      在制度层面,医院出台《重点学科建设和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强对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和支持,按不低于1:1的比例配备重点学科建设配套资金。在人才方面,医院注重梯队建设,强化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近年来,通过柔性引进和鼓励骨干力量“走出去”,医院培养了一批“生力军”,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骨干队伍。

      经过多年的耕耘,目前,厦大附一已拥有儿科重症、临床护理、肿瘤学3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居全市第一名;拥有2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占全市省级临床重点专科(44个)的半壁江山;10个学科进入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进榜学科数位居全省第三名、厦门第一名。

      例如,血液病学科2021年排名跃升至全国第23名、福建省首位。从携手国内顶级血液病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到柔性引进造血干细胞移植专家韩明哲教授为特聘主任,再到全职引进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徐兵教授担任执行主任,厦大附一血液病学科通过高位嫁接、人才引领,快速发展。如今,该学科已成为闽西南规模最大的血液病诊疗中心,是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承接国家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GCP(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平台项目。

      作为百强榜学科中的“常青树”,风湿病学与自体免疫学已连续9年上榜,且8年全省排名第一。风湿免疫科是福建省成立最早的专科之一,下设痛风、类风湿、狼疮、强直性脊柱炎四大学组,依托专科实验室,广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同时,医院聚焦临床难题开展科研工作,曾拿下厦门市卫生系统首个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

      优势学科聚焦高精尖技术,厦大附一创下多个第一:牵头启动厦门市脑卒中救治网络体系建设,发布福建省第一张“脑卒中急救地图”,基于5G技术的“全覆盖卒中救治体系建设和示范应用”入选国家卫生健康委”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在全国机器人手术例数排行榜(泌尿外科)上名列全省第一名;心血管内科完成全国首例“CRT-P(心脏再同步治疗起搏器)﹢CCM(心脏收缩力调节器)”手术,开启福建省心衰治疗的CCM时代;心外科成功开展全省首例可长期使用的人工心脏植入术……

      随着医疗技术突飞猛进,医院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不断提升,患者不出福建、不出厦门就能破除顽疾,就医获得感明显提升。

    精益求精 科研硕果累累

      作为区域医疗龙头,厦大附一的示范效益,不仅体现在医疗技术精湛、诊疗模式创新方面,还体现在对医学未知领域的潜心钻研。近年来,医院从专注临床向临床科研并重转变,加快推进科技兴医,从传统型医院向临床科研复合型医院转变。2020年度“国考”,厦大附一“科研经费总额”全国排名第52名。

      今年年初,福建省第二批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名单公布:厦大附一获批两个新中心,分别为福建省妇科生殖健康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与福建省慢性肾小球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再加上原有的福建省脑科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至此,厦大附一已承建3个福建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市之冠。

      紧随省级中心的建设步伐,全国性“名片”接踵而至。3月初,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落户厦大附一。三四级手术量占比为90%,机器人辅助复杂盆腔手术量位列全省第一名,承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6项……该中心以硬实力成为区域妇科生殖健康的“领头雁”。中心负责人陈琼华教授信心满满地说:“中心以保护女性生育力为核心任务,将开展从基础到临床转化的全链条新技术及新方法,围绕人口健康生育研究,打造科技支撑体系和协同创新研究平台。”

      筑平台、强龙头、抓科研、促转化,厦大附一以科研平台建设为支撑,提高科研创新实力,建立“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临床应用”产学研创新体系,推动医学创新成果加快落地。

      科研平台建设硕果累累,目前该院已拥有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福建省分中心、3个福建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4个厦门市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2个福建省重点实验室及12个厦门市重点实验室;拥有6个厦门大学院级科研平台,并携手厦门大学成立厦门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系与血液病学系,实现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交叉融合,引领学科创新发展。

      借助高水平研究平台,厦大附一聚焦临床关键性技术和热点难点问题,在前沿领域持续发力。截至目前,该院已获得1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4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70余项省部级、市级科技进步奖,发表SCI论文数自2020年起每年都超过200篇,单篇论文影响因子最高达38.104。

      其中,由厦大附一创立的抗肿瘤新药临床评价技术示范性平台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立项,是福建省医疗机构首次立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近年来,该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创厦门卫生系统年度最高纪录,在市卫生系统连续位居首位。该院在最新的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中排名全国第46名、福建省第一位。

      厦门生物等效性(BE)/Ⅰ期临床试验平台BE项目进展顺利,厦大附一获批多项独家首仿药物资格,为福建省仅有一家获批研发首仿药的机构。今年,该院携手中国药科大学等顶尖新药研发机构,开展ICIC-002(食品)对防治便秘的临床有效性及神经系统疾病代谢综合征相关影响的评价探索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提升该院创新疗法开发和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新的用药选择及防治手段。

    精细服务 智慧助推发展

      对厦大附一而言,在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其既收获了仰望星空、探索前沿的累累果实,也得到了扎根大地、服务基层的积极成果,让更多人享有更加安全、精准、高效的优质医疗服务。

      近年来,随着就诊量的快速增加,挂号取药排队时间长、就诊秩序不佳等问题,困扰着就诊群众。如何为群众解决烦心事?厦大附一以难题为导向,率先开展就诊流程信息化改造,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早在2006年,该院在全省率先试行“全预约看病”;2010年,率先实施“全自助、全预约”看病;2013年,开展“全自助、全预约、全回访”服务,受到主管部门的肯定。

      优质服务并不止步于此。如何突破空间限制,让就诊更智慧、更便捷?医院借力“互联网﹢”,让智慧医疗飞入千家万户。2016年,该院建立福建省首家互联网医院,实现了线上线下就医全流程联动。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享受咨询、问诊、开药、药品配送等服务;2019年,成为福建省首批4家互联网医院试点单位之一,率先开展“线上复诊、药品配送、报告查询”一体化服务。

      信息化不仅面向患者,也成为医院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的“利器”。厦大附一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从质量、效率、可持续发展、患者满意度4个维度,全面提升医院管理水平。这也使该院成为通过国际JCI认证和HIMSS EMRAM七级评审的大型综合性医院。

      如今,医院已打造以患者为中心的集成门户,实行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通过电子病历中信息梳理,建立院级医技诊疗数据中心。在此基础上,医院结合临床指南与知识库,形成临床辅助决策系统。

      在线上诊疗提质增效之际,线下服务也推陈出新。为了解决住院难、周期长的问题,避免“一人住院、全家受累”,厦大附一以日间手术为抓手,从后勤服务寻求突破,打通住院服务堵点。

      2014年,该院开展日间手术服务,2019年6月成立日间手术中心,推行“集中式手术、集中式管理”的日间手术管理模式;2021年3月启用日间手术中心病房,面向全院提供一体化日间手术管理平台。这使日间手术中心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如今,厦大附一日间手术中心已开展105种手术,覆盖上百种常见病种,三四级手术量占比不断提升。患者就医舒适度、满意度显著提高,住院总费用较同类择期手术平均减少了25%,实现了省钱、省时、省心、省力看病的目标。2020年,该院日间手术模式一举揽获“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医院”“改善医疗服务先进科室”“改善医疗服务突出个人”3项荣誉。

      服务不仅在院区之内。如何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共享,解决边远地区群众就医难题?厦大附一坚持“大手拉小手”,将优质医疗服务延伸到基层和边远地区。从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专科联盟,到开展对口帮扶、技术协作及医师下基层等活动,医院借力“互联网﹢”、5G技术等,建设远程医疗、智慧医院,搭建远程会诊平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搭建疑难杂症就诊“直通车”,帮助合作单位职工“强筋健骨”,将优质医疗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

      近年来,该院对口帮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推动其晋级为三级甲等医院,助力临夏州实现三甲医院零的突破,缓解当地百姓就医难题。从参与援疆、援宁、援藏、援甘,到援助塞内加尔、博茨瓦纳工作,厦大附一人的足迹遍布国内外,竭尽全力守护人民的生命与安全。

      “85载扬帆远征,砥砺前行,初心守望”——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殷切寄语为厦大附一人提供了持续精进的动力,促改革、攀高峰、优服务……以人民为中心,厦大附一步履铿锵,依然在路上。

      本版照片由厦大附一提供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67JXLUI9】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