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所有热区顶点:
  • 左上: 106,1895 右上: 587,1895 右下: 587,2427 左下:106,2427
  • 左上: 631,889 右上: 1312,889 右下: 1312,1883 左下:631,1883
  • 左上: 604,1952 右上: 1350,1952 右下: 1350,2427 左下:604,2427
  • 左上: 1396,196 右上: 1636,196 右下: 1636,739 左下:1396,739
  • 左上: 97,185 右上: 1350,185 右下: 1350,1770 左下:97,1770
  • 当前期 发行日期:2022年2月16日, 期刊号:第11731期

    相约冬奥·一起向未来

    护航“雪飞天”,他们给足安全感

    ——揭秘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下一篇 | 返回目录
    • 放大
    • 缩小

    □ 通讯员 卢国强 本报记者 崔芳

      从垂直高度48米、坡面30度的起跳区全速滑下85米,在空中完成令人惊叹的旋转、抓板技巧动作后,在坡面38度的落地区平稳着陆——2月15日,在“疯狂的极限运动”之一的单板滑雪大跳台项目决赛上,我国17岁小将苏翊鸣斩获金牌!1周前,也是在同一块场地,另一名我国自由式滑雪天才少女谷爱凌,也拿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枚奥运金牌。

      被誉为“雪飞天”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我国冰雪小将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福地,他们在这里创造历史和奇迹。同时,这里还有一支队伍,也在创造另一个历史,他们就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疗保障团队。2月15日,首钢滑雪大跳台终于完成本届奥运会全部项目的比赛,而这支队伍也顺利完成使命,挥别首钢……

      “秘密”筹备300余天

      使命的开始,是静悄悄的。

      按照赛程,首钢滑雪大跳台不足10天内共有4个项目进行比赛,但医疗保障准备工作从1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这里是北京赛区唯一的雪上场馆,而且全是新项目,可供借鉴的场馆医疗保障和救治经验很少。”场馆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人力资源处处长康帅回忆,为了尽早熟悉场地和救治流程,从2021年3月开始,医疗保障团队就开始进行技术准备和各种推演。

      该场馆医疗保障团队共有74名成员,分别承担运动员、观众的医疗保障工作。团队组建时,就充分考虑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因此,除了场馆医疗官康帅、副医疗官王昊等神经外科专业的骨干外,保障团队成员还分别来自骨科、颌面外科、普外、心内、呼吸、急诊等专业。这样的专业组合,一方面是可以满足创伤救治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应对常见内科疾病的救治。

      “大跳台共有4个医疗站。其中,两个比赛场地医疗站(FOP)分别设在起跳台旁和结束区;还有一个运动员医疗站和一个观众医疗站。”康帅介绍,从此前的经验看,落地区是最危险、最关键的地方;而对于医疗保障人员救治来说,最难的是中段的平台区,“那里有近40度的陡坡,人爬上去都困难,更别说转运了”。

      300多天里,在冬奥组委和医院的帮助下,该团队一面尽可能多地收集赛事保障经验性资料和信息,一面充分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反复讨论、演练应急预案的各种细节和每一个结束动作,每个环节衔接要求精确到秒。

      “赛场上,一旦发生意外,我们和运动员一样置身聚光灯下。我们的一举一动展现的是中国医务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精神面貌,一点都不能含糊。”康帅说。

      进场,迎接“决战”

      从2021年12月1日起,保障团队陆续进驻首钢滑雪大跳台;农历小年刚过,队员全部到位。

      “太美了!”刚到赛场,队员们就被覆盖着白雪的“雪飞天”惊艳了。接着,大家就被拉到医疗站,开始“真刀真枪”的演练:如何在保护固定上肢的情况下脱卸伤员的雪板,在坡道上抬起伤员脊柱板时如何协调4位保障队员起身的高度和姿势,在救援过程中如何随时保护运动员的隐私,如何让重达150公斤的船式担架“听话”……

      颈托、固定支具、脊柱板的使用、伤员搬运,这些平日在医院手术室里很容易的工作,在天寒地冻、容易打滑的雪地上却成了难事。“想游刃有余,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反复练习。”王昊说,每次演练,团队都要多角度记录,对照录像中的问题反复练习,不断改进。

      “摔跤、流汗甚至流血都是常事。但是没人叫苦,反而都憋着一股劲。”队员曾峥说。那段时间,康帅和王昊经常是从当日6时开始工作到次日凌晨,房间里的灯光甚至彻夜长明。

      冬奥会首席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周建新也多次到首钢滑雪大跳台,指导医疗保障团队工作。由于大跳台项目的挑战性和危险性,这里的医疗救援也受到国际奥委会科学和医疗委员会官员的特别关注。国际奥委会的医疗官员特别针对保障团队的装备和药品、救援流程和紧急预案等进行考察,给予高度肯定。

      艰苦的练习效果明显,队员们配合越来越默契,救援效率和效果越来越好。正在大家暗自松一口气的时候,到赛场考核救援工作的国际雪联竞赛主管又给团队出了两道“难题”:起跳平面距离地面12米高,运动员如果在此处坠落,伤情会非常严重,怎么才能用最快速度把伤员平稳地运送到落地区进行救援?运动员坠落在倾斜角度近40度的坡道上,因疼痛焦躁而卷曲身体,如何安全固定运动员,防止运动员和救援者从坡道滑落?

      这“当头一棒”让保障团队再次警醒。经过团队反复设计和练习,问题有了满意的答案。“国际奥委会和国际雪联认为我们的处置是准确的,固定和转运非常专业、安全和快速,我们是一个团结和装备精良的团队。”康帅说,这是给队员们最好的新年礼物。

      除夕,保障团队是在雪上度过的。清晨6时出发,6时30分许全部就位。“运动员”从赛道上飞速滑下时突遭意外,FOP团队各司其职,快速有效将“伤员”转运……一场雪上全要素演练,成为全体队员最难忘的除夕记忆。

      流过多少汗都值得

      冬奥会真的来了!

      “赛场有运动员摔倒,裁判中止比赛,示意医疗介入!”

      “FOP呼叫医疗官,吴瑞卿医生已进入赛场查看伤员。”

      “伤者右腿部着地后疼痛无法行走,需要转运!”

      医疗团队携带脊柱板、颈托和急救包进场,两分钟内将伤员运至场地外,比赛继续;保障队员、骨科医生曾峥快速评估伤情。

      “FOP呼叫医疗官,怀疑伤者右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需转往定点医院进一步检查治疗。”此时,距运动员受伤时仅过去4分钟。15分钟后,伤者被转运至定点医院;半小时后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右膝关节外侧韧带断裂,已经迅速采取治疗措施。

      从2月3日首个冬奥会训练日开始,这样的场面在首钢滑雪大跳台经常出现。由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初君盛和国际医疗部护士长杨志凤带领16位医护骨干和4名高校志愿者组成的FOP医疗站和赛道医疗点团队,承担着比赛场地救援和医疗保障的最前沿任务。同时,观众医疗保障工作也已经启动。

      “每天6时到场地,部署各点位工作,等待观众入场;最后一名观众离场后,检查完设备和场地,我们再离开。”团队成员杜万良说,虽然看似简单,但每一天的保障工作都在考验着队员们的观察力和耐心。

      见证历史的时刻来了!2月8日、2月15日,我国小将接连在此取得金牌!眼前的赛场成为欢乐的海洋时,保障团队却必须保持冷静。“我们有的点位可以看到转播,夺冠时我们都非常激动,但是只要观众不退场,我们就不能忘记自己的职责,只能在心里欢呼。”杜万良说。

      “夺冠的那一刻,我们FOP的队员看得可能是最清楚的。”康帅说,但大家都努力克制着情绪,坚持完成自己的任务,“让所有人看到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精神”。

      “见证金牌时刻,流过多少血、多少汗都值得!”队员曾峥说。

      首钢滑雪大跳台完美谢幕,这支医疗保障团队也将准备回归本职,回到诊室、手术台。精彩的比赛、艰苦的工作,给团队每一个人都留下难以磨灭的记忆。“‘冰墩墩’到货没,结束后我要去‘抢’一个!”说起完成任务后的愿望,大家不约而同地说。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42J4P6DO】获取授权信息。